1912年10月3日,廖容标生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韩坊乡水口村一个贫农家庭。12岁入私塾,15岁时因父病逝,被迫辍学种田,撑持全家生活。[2][1]
1926年,大革命的风暴席卷赣南,水口村建立起农民协会和儿童团,廖容标毅然名列其中,并被推选为儿童团团长。[2][1]
1927年,廖容标参加水口村农民暴动。[2][1]
1929年8月,廖容标参加中国工农红军。[2][1]
1931年1月,廖容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河西特委政治保卫队班长,湘赣独立第1师第2团、红3军团5军1师1团、红3军团4师10团、红3军团5师13团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战役。长征中,任红1军团1师2团1营营长、陕甘支队第1纵队连长。到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2][1]
1936年5月,廖容标任红一方面军独立第5团团长。[2][1]
1937年1 月,廖容标在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3]
抗日战争爆发后,奉派秘密潜入山东长山县,并改名廖之秀,以长山中学体育老师的身份组织发展抗日武装。[2][1] 共11张 抗日战争时期的廖容标
1937年12月,廖容标参与发动领导黑铁山起义[4] ,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任司令员。随后率部转战胶济铁路西段南北地区,积极打击日伪,先后攻克长山、淄川、邹平等县城,迅速打开抗战局面,部队很快发展到30多个中队、5000余人。第5军在他的领导和率先垂范下,军纪严明,处处注意保护人民利益,被广大群众赞誉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军”,他被称为“菩萨司令”。[2][1]
1938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基干武装改用八路军游击支队番号,廖容标被调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司令员兼第4团团长。同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改任山东纵队第4支队司令员。后任山东纵队第1旅副旅长、第4旅旅长,第4旅旅长兼泰山军分区司令员,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泰山区专员等职,参与领导了创建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2][1]
抗日战争胜利后,廖容标任山东军区第4师师长[2][1] 。
1946年6月,廖容标任山东渤海军区前方指挥部指挥,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在解放战争的几年中,他一直转战在渤海平原,亲自组织了周村、张店、济阳、齐东、小站、唐官屯等战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