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斯·杨格(Thomas Young 1777–1829)发表他的“色彩”研究说:人们的眼睛可以有红光、绿光、紫光三种视觉神经的“色感”感觉。进一步,更宣称自然界皆因有红、绿、紫此三种基本的色彩的“混合”,才能让人们感觉到许许多多,所有的不同颜色。
公元1860年,英国麦斯威尔(Maxwell 1831–1879)研究彩色底片,率先采用三原色之红,绿,蓝分别摄影,再重叠放影之方式,成现彩色影像。这是色彩加色法(Additive Process),此法引发现今彩色电视机(Color Television)能显示出彩色的原理。从此,引发世界摄影由黑白走入彩色的开始。也就是人们所称谓“彩色摄影时代”的崛起。
1861年,英国麦斯威尔(Maxwell 1831–1879)拍摄了第一张彩色照片。 共5张 彩色照片
公元1869年,法国科学家迪克奥隆(Ducos Hauron)是有史以来第一人提出,依画家将红、黄、蓝三种基本颜料,按不同比例作调和,而制作出彩色照片者。其作品虽不尽人意,但是彩色摄影照相已有了突破。
公元1873年底,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教授佛克尔(H.W.Vogel 1834–1898)将火棉胶感光版,浸在苯铵液后,就能感受绿色光,试验一发表,鼓动了科学家们,寻找其他色彩的感光增添剂。摄影软片,最早仅能感应蓝色光,再改善可感应紫色光,公元1874年,已可感应黄色光,到公元1881年,更进步可以感应到红色光。底片到此,已可以对红、橙、黄、绿、蓝、紫等色光有了“色感”,不过,照片的缤纷明丽程度,需要加予改善。
公元1888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Edison Thomas Alva 1847–1931)制造第一部电影摄影机器(Kinetograph)。长达50呎的软片上,连续已拍摄有600幅画面影像,放影在一大箱内,有一个看孔,供一人可以看到约一分钟的景物,也就是在中国称之谓“看西洋片”。
公元1889年,爱迪生与伊斯曼合作,建立今后的电影及照相机,胶片的格式与边绞孔距。这是制造摄影器材全世界“标准化”的开端,其意义重大。
公元1894年2月,爱迪生首建世界上第一座电影拍摄厂棚,拍摄第一部影片运囚车(Black Maria),接着“看西洋片”风靡于世。
公元1891年,法国物理学家李普斯(Lippmann Gabriel 1845–1921)公布不用染料,新颖的彩色摄影方法。他是巴黎大学著名教授,因首位以科学方法制作出“彩色摄影感光版”,在公元1908年荣获诺贝尔奖。他利用科技在一张全色感光乳剂上,加层反光汞,使光影通过感光乳剂,再反映回来与射入光影“干涉”成潜影,其潜影会接受,各色彩有不同影像,观看时很明显,鲜艳真实。可是,因李普斯方法制出的彩色底片过程很复杂,不能重复印制,又需很长时间的曝光,所以不能够普及。但是他应用科学于摄影上的开发,居功甚巨,诺贝尔奖颁授,实至名归。 早期彩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