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兄弟」特指无血缘关系的男性通过结拜确立的兄弟关系,双方需遵循特定仪式(如换帖、歃血)。年长者称「把兄」或「盟兄」,年少者称「把弟」或「盟弟」[1] 。同母异父兄弟因存在血缘关联,不属于「把兄弟」范畴。
「拜把子」习俗可追溯至三国时期「桃园结义」,强调「义气」为核心的伦理关系。传统结拜需交换写明姓名、生辰、家世的「金兰帖」,现代多改用身份证复印件替代。社团组织中「扛把子」特指结拜兄弟团体中的领导者。
《文明小史·第五十一回》记载饶鸿生通过把兄弟关系运作官场事务。路遥《平凡的世界》描写老陶与人结拜为「拜把兄弟」的情节,高阳《胡雪岩全传》亦多有用例。
该词汉语拼音为「bǎ xiōng dì」,注音符号为「ㄅㄚˇㄒㄩㄥ ㄉ一ˋ」。英文常用「sworn brothers」对应[2] ,法语译为「frères jurés」,日语表述为「旧時の義兄弟の契りを結んだ兄弟分」(读音:kyuuji no gikyoudai no chigiri o musunda kyoudaibun)[1] 。
「把兄弟」与「盟兄弟」「八拜之交」属同义表述[1] 。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口语及文学描写,正式文书中较少出现。「换帖」作为结拜凭证的习俗在2020年代仍存在于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