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描述个体在面对利益冲突时,优先考虑他人或集体需求而主动放弃自身权益的行为模式[1] 。语义边界包含三个维度:
主体动机:基于道德自觉而非外在胁迫
行为性质:具有显著的利他主义特征
结果影响:通常会产生超越个人层面的积极效益
在近义词系统中,"自我牺牲"与"舍己为人"构成同义关系,均强调为他人福祉放弃个人利益。但与"舍己救人"相比,其适用场景可扩展至谋幸福、解困厄等广义范畴。
典出陶铸1960年代创作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原文通过松树"粉身碎骨造福人类"的意象,赞颂"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奉献精神[1] 。该文被统编语文教材收录后,成语得到广泛传播。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描述革命传统:"中华民族富于自我牺牲的传统精神,在无数民族英雄、革命先烈身上都可得到印证"
阐释文化保护:2024年报道中提及文物保护者为留存历史遗迹承受误解压力,其行为被定义为'有自我牺牲精神'
分析人格特质:心理学研究指出这类人常将伴侣需求置于自身之上(截止2023年研究数据)[2]
作为现代产生的成语,其语法特征表现为:
构词方式:采用"自我+牺牲"的偏正结构
搭配习惯:常与"精神""传统""行动"等抽象名词组合[1]
语体倾向:多用于政论文章、文学作品等书面语境
典型句式如:"在抗疫斗争中,医护人员展现出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1] ,此处作定语修饰核心名词。
2023年心理学实验发现,自我牺牲行为受社会情境与认知框架双重影响,为理解成语的现代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 。
从传统语境中的英雄叙事扩展到现代多维度诠释:
革命战争时期:与民族存亡相联系的终极奉献
和平建设年代:转化为爱岗敬业等日常化表达
人际关系领域:发展为亲密关系维护策略[2]
这种语义演变使成语既保持精神内核,又能适应时代语境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