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政治术语的演化产物,"排除异己"在现代汉语中泛指各种集团内部消除异见者的行为。其语义核心包含三个要素:实施主体的派系属性("己")、目标对象的对立性("异")、以及行为的系统性("排除"),形成对权力斗争场景的精准概括。该成语在演变过程中出现"排斥异己"的变体,两者读音差异主要体现在"除"(chú)与"斥"(chì)的声母区别[1] 。
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晋书·卷八十四》殷顗传:"顗见江绩亦以正直为仲堪所斥,知仲堪当逐异己,树置所亲。"这段史料记述了东晋时期殷仲堪排斥异己的历史事件。殷顗通过观察江绩因正直被贬的遭遇,预见到仲堪即将开展的清除异己行动。该典故揭示了古代官场中排除异己行为的典型特征:以维护派系利益为名,通过人事调整巩固权力[1] 。
与"排斥异己"构成近义关系,主要区别在于:
行为强度:"排除"侧重系统性清除,"排斥"强调主动抵制[1]
实施方式:"排除"多指实质性的驱逐行动,"排斥"包含心理层面的抗拒[1]
语法结构:"排除异己"更强调结果的彻底性
该成语主要作谓语、宾语使用,常见于以下语境:
政治斗争描述:如"国民党军阀通过排除异己巩固统治"[1]
组织管理批判:如"企业高层排除异己导致人才流失"[1]
历史事件分析:吕振羽在《简明中国通史》中用以批判孙氏兄弟的专权行为在实际使用中需注意"己"字的正确写法,避免与"已"混淆[1]。
汉语成语体系中与之存在语义关联的表达包括:
结构相似:排除万难(同为主谓宾结构)
单字相关:
排:排山倒海(含"排"字)
除:除暴安良(含"除"字)
异:标新立异(含"异"字)
己:各持己见(含"己"字)
该成语在现当代著作中的典型用例包括: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十章揭示孙吴政权后期'排除异己,淫污宫廷'的乱象
现代政论文章中常见'排除异己破坏民主制度'等批判性表述[1]
英语翻译多采用"remove those who disagree with oneself"的直译形式[1]
字形规范方面需注意:
繁体写作"排除異己"[1]
"己"字末笔不出头,与"已""巳"相区别[1]
拼音标注中"异"读yì,"己"读jǐ,需避免方言干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