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屏特指在影院、影展等封闭观影环境中,未经许可对正在放映的影视作品进行拍摄的行为,包括拍照、录音、录像三种形式[1] [4] [5] 。该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拍摄内容多为电影经典画面或演员特写[1][5]
实施场景集中于影院放映时段[1][2][3][5][7]
成果多用于社交媒体传播[5][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第31条,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得对放映中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但未明确提及静态照片拍摄的合法性[1] [4] [6] 。屏摄是指在影院观影时拍摄银幕画面的行为,包括静态照片和动态视频[1] [5] [6] 。著作权法领域存在两种对立观点:
侵权论:任何形式的摄屏均构成对复制权的侵犯,因拍摄画面包含独创性表达元素[1][3]
合理使用论: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且未传播的行为属于合理使用;少量非关键内容摄屏作为观后感配图且不影响原作正常使用的,属于‘适当引用’范畴[4][6]
摄屏行为自2013年起引发公共讨论,形成三方面社会影响:
观影秩序:手机屏幕亮光及拍摄动作干扰他人观影体验[2][7]
版权保护:完整摄屏素材可能被用于盗版制作,并侵犯著作权[1][5]
文化传播:部分观众通过摄屏实现社交分享需求[5]
行业治理措施包括:
2023年春节档电影联合发布《抵制盗版与摄屏倡议书》[3]
2024年国家版权局联合电影局发布公益广告倡导文明观影,明确反对摄屏行为[5]
影厅增设观影礼仪提示及场务巡查制度[5][7]
公众人物摄屏行为具有放大效应:[1] [5] [7]
2013年某明星发布摄屏照片引发争议[2]
2024年影评人公开反对摄屏引发争议法律专家建议通过票面提示、映前广告等方式强化公众认知,推动形成社会共识[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