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由"无""人""不""晓"四字构成双重否定句式,"晓"意为知晓,通过否定词连用强调知晓范围的普遍性。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人物声望、事件影响力或知识普及度达到尽人皆知的程度[1] 。
该成语最早出现于刘斯奋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其中"艳名远播,无人不晓"精准刻画了人物社会影响力的传播广度,既保留古汉语凝练特征,又体现现代成语的构词逻辑。这一经典用例成为后世引用该成语的主要范例[1] 。
在使用场景中呈现以下特点:
作谓语时多承接社会评价,如"这项政策实施后,其惠民效果已无人不晓"[1]
作定语时常修饰知名度载体,如"无人不晓的传奇人物"[1]
可结合程度副词强化语义,如"几乎无人不晓""早已无人不晓"等[1]
与下列成语构成近义网络:
赫赫有名:侧重显赫声名的广泛认知度
举世闻名:强调知名度跨越地域界限[1]
无人不晓:形容很有名气[1]
与"默默无闻"形成鲜明对比:
语义层面:前者强调广泛认知,后者侧重存在感的缺失
语用层面:两者可构成修辞对仗,如"从默默无闻到无人不晓"[1]
英文翻译"common knowledge"准确传递其"普遍知晓"的核心语义,而"there is no one but knows it"以从句结构保留原句的否定强调特征[1] 。在跨文化交际中常用于形容很有名气。
成语接龙体现汉字音形关联性:
顺向接龙:晓风残月→月缺难圆→圆孔方木
逆向接龙:晓风残月→月缺难圆→圆孔方木→木讷寡言
典型用例包括:
社会评价:"这项科研成果在学术界无人不晓"[1]
人物描写:"他在戏曲界的造诣无人不晓"[1]
现象描述:"二十四节气的智慧无人不晓"
作为现代产生的成语,其发展呈现:
20世纪后期通过文学作品进入主流语库
21世纪初期被权威词典收录为常用成语[1]
网络时代使用频率提升,衍生出'无人不晓'等新搭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