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母作为父系亲属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直系血亲关系中位于"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传承体系内[1] [2] [5] 。其身份具有双重性:既是祖父的直系母亲,又是父亲的直系祖母,这种双重代际属性使其成为连接三代宗亲的核心节点[6] 。
在标准亲属称谓体系中,曾祖母的称谓具有以下特征:
官方称谓:遵循"曾+辈分"命名法则,与曾祖父构成配偶关系[4][5]
通俗称呼:普遍使用"太奶奶"作为日常称谓,部分地区采用"太太"等简称[1]
旁系延伸:曾祖母的兄弟配偶分别称为曾伯祖母、曾叔祖母[6]
根据五服制度规定,曾祖母逝世后:
服制等级:适用齐衰五月礼制
服丧范围:涵盖曾孙[6]
仪式规制:遵循'齐衰五月'的递减原则
地域文化影响着曾祖母的称谓表达:
粤语区:采用"太婆"作为通用称谓,与外曾祖母共用同一称呼[4][6]
武汉方言:使用"老太"指代曾祖母,与"老爹爹"(曾祖父)形成对应
吴语片区:部分区域保留"阿太"等古汉语残留称谓[6]
在家族文化传承中,曾祖母承担着重要功能:
代际标示:作为四世同堂的最低辈分标准,曾祖母象征家族人丁兴旺[2][5]
祭祀位阶:在祖先祭祀中享有独立牌位,祭礼规格高于祖母[3]
伦理象征:其死亡状态直接影响家族成员的服制义务与礼仪规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