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朔州市峙峪、边耀、鹅毛口古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生息。
春秋以前,为少数民族北狄所居。
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时,置雁门郡,治善无(今右玉县)。
西汉时,置马邑县(今朔城区)、中陵县(今平鲁区)、剧阳(今应县)、阴馆(今朔城区东南)、汪陶(今山阴县)、埒县(朔城区南)、楼烦(今朔城区西南)、善无(今右玉县),仍归雁门郡管辖。
东汉时,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西晋时,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地归代王拓跋猗卢。
北魏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
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将朔州治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年),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北周升朔州为总管府。
隋,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马邑为朔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朔州为马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会昌三年(843年),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三州。咸通九年(868年),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同市)。
五代时,在后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
辽时,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金仍之。
元,隶山西道大同路。
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