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指空间或时间上的延续不断,“起伏”表示高低交替的变化状态,组合后构成描述连续波动场景的四字成语。该词既可用于具象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亦能抽象表达事物动态变化的连续性特征。
构词方式:由近义复合词“连绵”与“起伏”联合构成,属典型联合式成语结构
语法功能:
作谓语时描述主体状态,如“大兴安岭的山脉连绵起伏至远方”[1]
作定语时修饰名词,如“连绵起伏的丘陵阻隔了视线”
明嘉靖年间史鉴在《记石屋虎跑玉岑山六通寺》中以“两山谷夹道,连绵起伏”描述山势走向,成为明代文献中较早的成语用例。现代作家孙荪在散文《云赋》中写道:“连绵起伏的云宛如浮动在海上的冰山”,赋予该成语新的文学意象。
2024年媒体报道庐山景观时,使用“山岭连绵起伏”展现游客多角度观察到的地形特征[2] 。2025年百度汉语释义中,以“山陵与河流的连绵起伏”为例说明成语的适用场景。大兴安岭景区导览手册中,该成语被用于概括林区山脉的典型地貌特征[1] 。
近义体系:绵亘不绝、波澜起伏、此起彼伏等词语在延续性描述层面具有相似性,但侧重点各有不同[1]
反义对比:一望无际侧重平面延展性,一马平川强调地形平坦特征,两者均与连续性起伏形成语义对立
连:甲骨文字形为人拉车具相接状,引申为空间延续
绵:篆书从糸从帛,原指丝织品柔软特性,后引申为延展不断
起伏:“起”强调上升动态,“伏”表示下降趋势,二字组合表现波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