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塔的由来还有一段哀婉故事
相传古时仙游东区一带是汪洋大海,高望山就在依北的海陲。山上住有几十户人家,其中有少妇周氏香娘贤惠无双。丈夫林作良飘海经商,好几年没回家。她思夫心切,天天登山顶眺望海上帆船,盼丈夫早日回归。后来觉得山不够高,看得不够远,就天天搬石头垫在脚底远眺。日复一日年复年,石块越垒越高,尤如一座石塔。一天,她终于看到丈夫特有标志的帆船回来了,眼看那船就要到岸,却又掉头他驶。原来丈夫误为不是家乡:山上哪有石塔呢?香娘喜极生悲,顿时陷入绝望,便纵身跳海自尽。人们敬佩这位忠贞刚烈少妇,就在其日日望夫遗址上建起石塔纪念她。后来塔山和尚晋京贡茶,并上奏周氏香娘事迹。皇帝即派太监传旨,赐石为相公,封香娘为塔山夫人,塔名为望夫塔。明贡士林允升曾赋诗云:“此塔曾传为望夫,朝朝拾级自踟蹰。怀人长共云航渺,雨落空山泪滴珠。[1][2] 共3张 望夫塔石碑
寂寞衡茅观燕寝,引起一段冷趣幽思;
芳菲园圃看蝶忙,觑破几般尘情世态。
塔山耸立在仙游静地,封顶于榜首之天。山巅有塔,共分八层,放眼塔顶可纳八闽来风。名曰:“望夫塔”。当日暮夕下时,有心人时可见塔峰上晚娘翩翩舞起,恰似红霞嫣红。而歌舞如泣,却引起一段传说。关于美,更关于凄美
古时候,塔山只是一座岛屿,四面浪声咆哮,鸥鹏时而低飞,旧事沧桑。岛上住着一对恩爱夫妻,男的叫飞渔,女的叫落霞。依境适存,不外他们亦以捕鱼为生。每当天方微微蒙,渔家便见早早身,下锅、晒鱼、补渔网……各事其忙,却忙的不亦乐乎。退潮时,飞渔总是这个时间出航的,一天的快乐也莫过于妻子送他上船时的脉脉眼神。平潮时,落霞忙完事务总会依附在门栏边守侯她的丈夫,直到飞渔捕鱼归来帮他卸下渔网绳好船泊,他们才去用餐。小日子虽然过的清苦,但他们依然互敬相亲,邻里乡亲都有好评。
血肉之躯且归泡影,何论影外之影;
山河大地尚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 望夫塔
好景多不长,枝头乌鸦唱悲伤。这天东方微亮,却聚乌云无数,海面鸥啸浪白。下锅时,落霞发现自家的米缸里的小米“颗粒在目”了,飞渔知道后打上一大包晒干的鱼打算去陆市卖了换小米。落霞劝阻:“天气不好,忌出海。等好天了再去吧。”望着妻子逐渐消瘦的脸颊,疼惜滚烫着爱妻的心切。飞渔安慰了妻子几句。想着等这次丰收的干鱼卖了好价钱,多买些小米和妻子喜欢一些东西还有那寥寥家用。带着落霞的关爱与微笑,飞渔毅然起帆出航。
海风怒吼,浊浪滔天。时不时的眼跳让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落霞的心头。彷徨的预感仿佛让她看见丈夫被恶浪吞噬的瞬间,除了不安和无助,落霞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苦等……
夜色深深,冰风撩人。在潮后湿透的岸边,似乎可见泪水点点;眺望浩瀚的海面,望眼欲穿的这边,瘦弱的人儿已是弱不禁风。这夜,悬挂的月色和牵挂的落霞整夜未眠,次日飞渔依然未归。从此,这个善良的女人与苦命结缘,有思念在等待的日子因此而度日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