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壤(brown earth)也称棕色森林土,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棕壤地区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 10℃以上的积温为3400~4500℃,季节性冻层深可达50~100厘米,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毫米,干燥度在0.5~1.0之间无霜期120-220天。但由于受东南季风、海陆位置及地形影响,东西之间地域性差异极为明显。[2]
欧洲分布广泛,如英、法、德、瑞典、巴尔干半岛和原苏联欧洲部分的南部山地等。在北美分布与美国东部,在亚洲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北部和日本。棕壤在中国的分布,纵跨辽东与山东半岛,带幅大致呈北方向。另外,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地,如燕山、太行山、嵩山、秦岭、伏牛山、吕梁山和中条山的垂直带谱的褐土或淋溶土之上以及南部黄棕壤地区的山地上部有棕壤分布。[2]
棕壤在上述成土条件和成土作用下,形成的剖面基本层次构造是O-A-Bt-C;
质地多为壤土至壤粘土,某些棕壤性土质地更轻,多为砂质壤土。在自然植被下,表土有凋落物层(O)和腐殖质层(A),但O层并不明显。棕壤耕作后,表土层的暗色腐殖质层消失而形成耕作熟化层(A1)。表土层之下为粘化特征明显的心土层(Bt)(有时有AB层),通常出现在28-50厘米以下,厚度变幅较大,色泽为红棕色或棕色,质地粘重,粘粒(25%,棱块状结构,结构面常被覆铁锰胶膜,有时结构体中可见铁锰结核,心土层之下为母质层(C),通常近于母质本身色泽:花岗岩半风化物多呈红棕色,而土状堆积物多呈鲜棕色,基岩风化物常含有一定量的砾石。 棕壤剖面图
棕壤与褐土是分布于中国的温暖带湿润森林和半湿润的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的淋溶土和半淋溶性土壤,一般处于北纬36~44°,东经112~128°之间的高平原地形部位,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燕山南麓、华北平原及太行山两侧,黄土高原东南麓及关中平原等地,在行政上包括吉、辽、鲁、冀、京、津、晋、陕等省、市、区,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业与水果产区。特别是小麦、玉米、棉花等三大作物,以及苹果、梨、板栗等鲜干水果。[2]
1、剖面构型:如前所述,棕壤的剖面层次构造为O2(O1)-A-Bt-C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