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凝集素最早发现于1888年,Stillmark在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籽萃取物中发现了一种细胞凝集因子,它具有凝集红细胞的作用。它是一类具有特异糖结合活性的蛋白,具有一个或多个可以与单糖或寡糖特异可逆结合的非催化结构域。根据植物凝集素亚基的结构特征,植物凝集素分成4种类型:部分凝集素、全凝集素、嵌合凝集素、超凝集素;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及其在进化上的相互关系,植物凝集素分为7个家族:豆科凝集素、几丁质结合凝集素、单子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型核糖体失活蛋白、木菠萝素家族、葫芦科韧皮部凝集素和苋科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可识别并结合入侵者的糖结构域,从而干扰该入侵者对植物产生的可能影响;植物凝集素的糖结合活性是针对外源寡糖,参与植物的防御反应。许多植物凝集素可结合到诸如Glc、Man或Gal的单糖上,尤其对植物中不常见外来的寡糖具有更高的亲和性。例如:结合几丁质植物凝集素识别真菌细胞壁及无脊椎动物的外骨骼成分中的碳水化合物。另外,许多凝集素在较高PH范围内稳定、抗热、抗动物及昆虫蛋白酶等等。有些凝集素甚至是完全稳定的蛋白质,如从刺苟麻茎中分离出的凝集素在三氯乙酸中保持稳定,沸煮也不会失活。Peumans等(1998)认为大多数植物凝集素存在于储藏器官中,它们既可能作为一种氮源,也可以在植物受到危害作为一种防御蛋白发挥功能。因此植物凝集素是植物防御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植物保护上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就植物凝集素在植物保护上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豆科凝集素
豆科凝集素特指一类在豆科植物中发现的植物凝集素(并不是所有来自豆科植物的凝集素都是豆科凝集素),已发现存在于70多种植物中,是研究得最清楚的凝集素家族。大多数豆科凝集素存在于植物的成熟种子中,但在叶、茎和根等组织器官中也有发现,并且,一些豆科植物还具有多种凝集素。
豆科凝集素均由2~4个亚基组成,大多数亚基为25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分子量约为30 kDa的单链蛋白,部分亚基会在特定位点断裂成2个多肽链,据此,又可将豆科凝集素分为单链豆科凝集素和双链豆科凝集素。豆科凝集素是唯一一类具有特定二价金属结合位点的凝集素,每个亚基都结合有一个Mn2+和一个Ca2+,它们对凝集素的糖结合活性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金属离子并不直接与糖类相互作用,而是协助稳定糖结合结构域。并且,在所有豆科凝集素的亚基中,结合金属离子的结构域的缬氨酸和天冬氨酸的量是十分保守的。
几丁质结合凝集素
几丁质结合凝集素含有至少一个橡胶素结构域,橡胶素是从巴西橡胶树乳管细胞的黄色体中发现的分子量约为4.7 kDa的小分子酸性凝集素。
已在荨麻科、禾本科、罂粟科、商陆科和茄科中发现几丁质结合凝集素。根据含有的橡胶素结构域的个数,几丁质结合凝集素又可分为只含有一个橡胶素结构域的部分凝集素及常见的含有多个橡胶素结构域的全凝集素,它们具有高度的序列同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