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的植被分类系统由Ellenberg 和Mueller- Dombois 提出, 这个分类系统的植物群系以及各级分类单位都是结合着植物生活型以群落外貌为依据。
Fosberg 在1961 年和1967 年提出了植被一般的结构分类近似法, 这个分类系统被国际生物计划( IBP) 采纳作为制定植被图的指南。Fosberg 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 是严格地以现有植被为根据, 并有意识地避免了与环境标准的结合。Fosberg 把外貌和结构作了明确的划分,外貌是指外部表现以及总的组成特征, 就是指像森林、草地、热带稀树草原、荒漠这样的大单位。结构则关系到植物生物量的空间排列。此外, Fosberg用从季节性落叶与叶子的存留上来看的机能, 以及生长型或生活型的特殊季相作为植被分类的重要标准。Fosberg系统用检索表进行分类。一开始以植物体之间的距离或覆盖情况为依据, 把植被划分为: 密闭、稀疏和星散3 种类型。这种第一次区分即为第1 级植被单位, 称之为第一结构组, 在每一组内再以植被层的高度及其覆盖程度为依据划分第2级植被单位, 称之为群系纲。由此划分出31 个群系纲, 再以机能性质为标准, 即根据优势层是常绿的还是落叶的划分出第3 级, 称为群系组。在每一群系组下依据优势生活型, 叶子质地,叶子大小, 叶形, 具刺性, 生长型再进行区划, 就成了现实的作图单位, 即群系。偶尔, 代表第4 级的群系再划分成亚群系( subformation) 第5级[2] 。 共2张 植被
Clements根据演替关系发展了一个分类系统,亦从空间上的相似性、优势种及其群落的差异上推论出时间上的变化。关键的部分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气候顶极群落,所有其他群落都以年代顺序与气候顶极群落关联起来。植被分类主要是对顶极群落进行分类,而顶极群落同时也是某种气候的指示,这样的顶极群落称为群系。在群系下按种类组成再划分亚类,称之为群丛。群丛以下按伴生的优势种不同可以再划分为变群丛,其下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局丛,这是局部单位,只是在相对多度和优势种聚生情况上彼此有差异。这一方案曾用于北美洲植被划分上。
优势度类型是依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所确定的一种群落的类型级。这些优势种往往是群落最上层中最主要的种,有时也可以是下层中覆盖度最大的种。Flahault早在1901年就是用优势度作为群丛划分的依据。在北欧,特别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学者们,更多地注意各层的优势种,注意各层优势种的结合,把各层优势种相同的群落称为基群丛,然后再根据主要层次的异同确定更高级的单位。在北美,人们往往只注意最高层次种的那些优势种,根据它们划分相似的优势度类型联合为较高级单位。Clements的系统也是以优势种划分低级单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