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佬话是海丰县使用人口最多、 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强势方言。 在全县 21 个乡镇 (场) 中 , 有 17 个基本上 属于福佬话 区, 还有 4 个镇 属于闽客 双方言区。海丰福佬话与陆丰福佬话最为接近, 被广东各地合称为 “海陆丰话”。 它与潮汕话是兄弟关系, 同属于闽南方言下面的次方言。
海丰福佬话的代表方言是县政府所在地的海城话。在海丰福佬话内部, 可以根据声调数目的不同分为两个大的类型: 一是八调类型, 一是七调类型。
八调类型是指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各分阴阳。 “分、 云, 粉、 混、 训、 份、 忽、佛” 8 个字声调各不相同。 属于这一类型的是以下 15 个乡镇场的福佬话, 即海城、附城、 城东、 陶河、 可塘、 联安、 赤坑、 大湖、 梅陇、 梅陇农场、 鲘门、 莲花山、 圆墩、 小漠、 鹅埠。
七调类型也是指中古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 但浊上与浊去合流, 所以少了一个调。 即 “分、 云、 粉、 训、 份、 忽、 佛” 7 调。 属于这一类型的是以下 3 镇的福佬话, 即: 公平、 平东、 赤石。[3]
追溯海丰福佬话的源流,就必须提到闽语的形成。从史料和目前各地闽语的情况看,福建和广东东部古属闽越地,汉人入闽是多来源、多时段、多次叠加的。也就是说,闽语的形成是汉人多次移民潮叠加并跟百越语交融的结果。第一次是汉末东吴人移居闽北、闽东;第二次是东晋南迁时辗转入闽第;三次是初唐陈政、陈元光的平定闽西、闽南;第四次是唐末王审知的据闽、治闽。头两次时代久远,批量较小,在闽中分布面也较窄;后两次批量大,分布广,影响更大。唐宋时期,闽语基本形成。北宋时闽南话已定型成熟。
宋元时期,海陆丰当属客家话地区。明嘉靖《海丰县志·封域》谓:海丰为惠州属邑,惠则广之东郡也,介乎岭海之间,密弥江西南赣,其言语相通。可见至少到明中期,海丰基本上还通行客家话。先期从福建迁入海陆丰的居民,也应当是说客家话的居多。清初从海陆丰移居台湾的先民,其后人至今还操着被称为“海陆腔”的客家话,即是清代之前海陆丰通行客家话的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