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游”,初文作“斿”,是会意字。商代金文(图1)和甲骨文(图2)字形,左上方是一杆飘动的旗帜(㫃),旗杆上方的叉是旗杆的装饰品,右下方是一个“子”字,代指人,表示一个人竖起一杆旗子。西周金文(图3)字形与甲骨文一样,下面的人用手握住旗帜的样子更形象。发展到图4的周代晚期的石鼓文时,旗杆变弯了,还多了个向上的弯钩:“斿”的飘带变成屋顶形了。因为举旗总和走路连在一起,所以有的字形又加个“彳(chì)”(如图6)或“辵(chuò)”(如图9),表示举着旗帜走在路上,就是“遊”。另一种字形在下面增加三撇,大概是突出旗帜的飘动(图8)。从“水”的“游”大概也是从这一类字形演化而来的。汉隶字形与秦篆相同,只是方块化而已。[7] [8]
许慎《说文解字》说:“游,旌旗之流也。”(“流”应该是“旒”,指旗帜上的飘带。)意思是指旗帜上飘动着的飘带。商承祚认为甲文中的“斿”是“子执旗,全系象形,从水者后来所加,于是变象形为形声矣”,“子执旗”即人举旗的象形字,旗在人手中高举,“旗之末垂者”才能随风飘扬如水流,就是“旌旗之流也”。这个“斿”字是“旌旗之流也”义的本字。[9]
由于在秦篆字形中加上水字旁,后起之义与水有关。“游”引申为指在水中浮行,或表示水中潜行。由人在河水中游泳引申为指河流。如《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由河水流动引申为指流动、不固定。如称从事畜牧业,放牧牲畜而无定居为“游牧”;把没有正当职业的人叫“游民”;称对敌人进行分散的、出没无常的袭击为“游击”。[8] [10]
古人认为“游”与“遊”的字义有不同,也有相同。在陆地上活动,如遊戏、遊览等,游、遊可以通用;在水中活动,如游泳、浮游等只能用“游”。现代汉字整理时已废除“遊”字,只能用“游”字了。[10]
“游”在“古代旌旗上的飘带”这一意义上,《汉语大字典》标注的读音采用《集韵》的“力求切”,类推拼音为liú。“斿”同样如此,释义也一样。《汉语大字典》举《说文》的“游,旌旗之流也。”可是《说文》并未说“游”读“力求切”。徐铉校本《说文》的“游”注为“以周切”,读yóu,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游,以周切”读yóu,都不读“力求切”(liú)。可见读liú是“游”字读音的讹化。《说文》以后的主要字书,如:《玉篇》,“游”也是“以周切”(yóu)。直到宋代的《广韵》“游”字,也只有“以周切”无“力求切”。《集韵》是宋代丁度等修改《广韵》时收集各种不同的字形、字音,不加辨析,兼存并蓄,把汉字的形、音、义弄得十分芜杂。在唐代以前,“游,旌旗之流也”的“游”字没有“力求切”的读音,只有“以周切”的读音。在唐代才出现读“游”为“力求切”《史记·秦本纪》:“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唐代司马贞《索隐》:“游音旒”。《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唐陆德明《释文》:“游音留”。“音旒”或“音流”都是“力求切”即liú,这是《集韵》“游”字读力求切的依据。之所以产生这种音变,可能是古人误认为“旒”和“游”是音义相同的异体字造成的。《说文》有“旌旗之流也”和“旌旗之旒也”不同版本。“旒”是“流”的后起专义俗字,有人据此误认为“旒”是“游”的专义俗字。“游”“旒”同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