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岳,字洪略,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堂弟。高岳自幼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但他为人醇厚正直,身材魁伟,性情深沉,很有器量。
中兴元年(531年),高欢在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起兵讨伐尔朱氏。高岳便前去投奔,后任散骑常侍、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领武卫将军。[1]
中兴二年(532年),高欢与尔朱兆、尔朱天光等人在韩陵(今河南省安阳市)交战。高欢亲自统帅中军,并命高敖曹指挥左军,高岳指挥右军。当时,高欢的中军战败,尔朱氏的军队趁胜攻击。高岳举旗大呼,横冲敌阵,不但救出高欢,还合力击破敌军,因功进封卫将军、右光禄大夫。[2]
太昌元年(532年),高欢改立平阳王元修为帝,是为北魏孝武帝。高岳被拜为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领左右卫,封清河郡公,并统领宿卫营兵。而其母山氏,则被封为郡君,加授女侍中,入宫陪侍高皇后。后来,高欢征讨并州,命高岳留守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改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3]
东魏天平二年(535年),高岳升任侍中、六州大都督,加拜开府。征辟德才兼备之人为僚属,受到时论称赞。后来,高岳担任使持节、六州大都督、冀州大中正。随后,拜京畿大都督,统领六州事务。当时,高欢设霸府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总领全国军政。高岳则与侍中孙腾留在邺都辅佐朝政。[4]
元象二年(539年),母亲山氏病逝,高岳离职守孝。高岳生性孝顺,极尽全力奉养父母,母亲若生病,衣不解带地照顾母亲。等到母亲去世,高岳因哀伤过度,以致形销骨立。高欢甚为忧虑,每日都要派人前去慰问勉励。不久,高岳被起复原职,又兼任领军将军。[5]
兴和二年(540年),高澄担任大将军,总领朝政,高岳便出任使持节、都督、冀州刺史。兴和三年(541年),高岳又改任青州刺史。他久掌朝政,素为朝野畏服,而今出为牧守,百姓都非常畏惧。[6]
武定元年(543年),高岳担任晋州刺史、西南道大都督。高岳绥靖边界,使得边境地区得以安定。后来,高欢听闻高岳患病,便将他接到晋阳治疗,一直等到病势好转,方才让他返回晋州(今河北省晋州市)。[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