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月16日,孙穗瑛出生于中国广州。父亲是时任广州市长的孙科,母亲为陈淑英女士。“穗瑛”之名是祖父孙中山所取。
童年时代的孙穗瑛因时局动荡和躲避伤寒疫情辗转于广州与上海之间,又因日军侵沪移居重庆和中国香港。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因其父任职外交官,她随家人足迹遍及全球多个地方,屡次为避战火仓促迁移。她曾就读于广州、上海、中国香港及巴黎的多所学校,曾随父亲出访莫斯科,见证其作为外交官时多次奔波海外为抗战争取军援。[4] 共3张 幼时的孙穗瑛
1941年,孙穗瑛赴美进入加州奥克兰市密尔斯学院求学。她独自一人从中国香港出发,历经10天,先乘坐“中国飞剪号”水上飞机,经太平洋诸岛跳转至檀香山,再换乘轮船抵达旧金山。
1943年,孙穗瑛女士转学至韦尔斯利学院。1945年,获得学士学位。[4]
大学时代的孙穗瑛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联合国宣告成立。[6] 1946年,孙穗瑛在美国见证了纽约胜利游行[7]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联合国担任中国代表团一位华人代表的秘书,负责文件翻译、文书撰写、参加会议和记录等工作。[6]
1947年,孙穗瑛与林达文在上海缔结连理,婚后,两人返回纽约工作并组建家庭。[6]
1949年10月25日,在写给宋庆龄的一封信中,孙穗瑛表示,希望回到中国,尽己所能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无论以何种方式。自那以后,她经常回到中国,看望宋庆龄,并伴随其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此外,孙穗瑛也是美国宋庆龄基金会的发起人之一。[6] 1981年,孙穗瑛和妹妹孙穗华回国参加宋庆龄的葬礼,并随同护送宋庆龄骨灰回上海安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