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阳性杆菌。主要发生于草食动物,尤其是牛、羊和马。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者食用病畜的肉类而感染。皮肤炭疽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坏死、特征性焦痂等症状,而肺炭疽和肠炭疽常危及生命。
炭疽散布于世界各地,在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的牧区仍呈地方性流行。由于普遍接种疫苗和广泛的动物类医疗工作,发达国家动物及人类炭疽几乎消灭,重点防控炭疽被作为生物武器带来威胁。
在发展中国家,本病仍在一定范围内流行,每年发病数估计为1万~2万。 近年来,我国仅有个别暴发案例。多集中在贵州、新疆、甘肃、四川、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每年炭疽发病数波动在40~1000人。
人类炭疽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其次是猪和狗。它们的皮毛、 肉、骨粉等均可携带细菌造成传播。炭疽患者的痰、粪便及病灶分泌物可检出细菌,具有传染性,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极少见。
人类炭疽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常因肢体直接接触病畜或污染的畜产品、土壤及用具等感染。
通过呼吸道吸入带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可引起肺炭疽;进食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肉类和乳制品可引起肠炭疽,如吸血昆虫、牛虻等叮咬病畜后,再叮咬人类,亦可能传播炭疽,但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