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应西藏喇嘛恼木汗之请修建白塔寺及白塔[2] 。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永安寺白塔受地震影响受损,后重修。
清雍正九年(1731年),永安寺白塔受地震影响受损,后重修。
1964年,永安寺白塔修缮。
1977年,永安寺白塔修缮[4] 。
1993年,北海公园管理处对永安寺白塔进行修葺[2] 。
永安寺白塔位于永安寺善因殿后山顶,藏式喇嘛塔,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高35.9米,塔身立于白石须弥座上,呈覆钵式,最大径14米,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内刻藏文咒语。塔身上部有细长的相轮(又名十三天)和铜质华盖,最上为婆金火焰宝珠塔刹,整个塔身有306个通风孔。塔内有一高九丈的通天柱,柱顶放一金盒,内装舍利。塔下藏井内有旱船、佛龛、供桌及喇嘛经文衣钵和法物等[1] 。 永安寺白塔
永安寺白塔完全按照藏传佛教(喇嘛教)和塔式修建,通体为白色。上部塔身为覆钵式,最大直径约14米。顶部为两层铜铸镏金华盖,下层为地盘,上层为天盘。地盘重约2000多公斤,下面铸有4个预埋的铁环,悬挂着4根牵杆,将整个华盖与塔身连在一起。地盘下面挂有16个铜制风铃,每个铜铃重约8公斤,铜铃成六角形,外面铸有六字箴言,风铃内挂着十字悬垂,下面坠有十字交叉的风叶。天盘直径约3米,重约1500公斤,铸有浮雕的轮、螺、伞、盖、花、瓶、鱼、结,这8种图案均有吉祥如意寓意。天盘中间成半球形圆顶,圆顶的上端有矩形底座,在矩形底座之上托有鎏金火焰宝珠塔刹,包括铸铜镏金半月和太阳,月下日上。日上为倒卷莲花须弥座,托有桃心,心的四周为火焰纹,象征佛法如日月一般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华盖顶上为镏金火焰宝珠塔刹。塔身下承以高大砖石方形台基。塔座为折角式须弥座,每边宽约18.2米。塔身高35.9米,如果以底边至塔刹顶计,高度约为40米。正面塔门有壶门式眼光门,门外刻有由藏文八个字重叠交错组成的“十自在图”[4] [6] 。 北京白塔星旋 许晓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