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指锈蚀破损的铜铁器,如清代龚自珍记载的"买破铜烂铁陈于地卖之"旧货交易场景。引申义扩展为各类废弃物品的统称,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描写收旧货商贩时写道:"这不是收买破铜烂铁的那小子吗",此处即用其泛指属性[2] 。
该成语典出清代学者龚自珍所著《杭大宗逸事状》,记录乾隆年间学者杭世骏(号大宗)向皇帝解释旧货摊经营模式时所言"买破铜烂铁陈于地卖之"[2] 。此记载不仅确立成语起源,更通过"破铜烂铁"与"旧货"的互文关系确立词义演变路径。
在语法层面具有名词性特征,常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柳亚子诗作"破铜烂铁丛残甚"中作主语使用,王汶石《大木匠》"收了那么些破铜烂铁"作宾语,现代用例"破铜烂铁回收站"则为定语用法[2] 。
与"废铜烂铁"构成近义关系,均指废弃金属制品。细微差异在于"破"强调物品破损状态,"废"侧重功能丧失属性。反义词"稀世珍宝"形成语义对立,凸显该成语的贬义色彩[1] [2] 。
英语对应译法"broken copper and scrap iron"精准呈现本义,成语接龙"铁中铮铮→铮铮有声→声闻过情"体现汉语语音游戏特征。在当代语言实践中,该成语仍活跃于描写资源回收、环境保护等话题[2] 。
除核心出处外,近现代文学作品中频现用例。林海音《城南旧事》通过市井对话场景印证口语化使用[2] ,柳亚子诗句"破铜烂铁丛残甚"展现其在诗词创作中的活用,王汶石《大木匠》对农村器具的描写则体现其描述性功能。这些用例共同构建成语的多维语义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