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是指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弥漫在社会及其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和习惯之中。社会心理是自发的、零乱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一定的社会风气。
思想体系和社会心理,是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中关于社会意识的两个范畴,前者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形式,后者是社会意识的初级形式,这种初级形式是思想体系形成的基本前提[1] 。由于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心理区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
第一,它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二,它以感情、情绪、习惯、风俗,传统的形式存在,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稳定性,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易改变;
第三,社会心理反映一定的社会风貌,表现一定的人心向背,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
第四,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不是工人运动自发产生的,只能通过教育灌输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
正因上述这些特点,注意用健康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来教育群众,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人民群众,使之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其他特定环境中的人群,在其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它表现在人们的感情、情绪、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风气中。同社会意识的各种系统化的形式,如道德、艺术等相比,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较低层次。
历史上有不少哲学家研究和描述过传统、情绪、习惯、风俗等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一词,始见于德国学者A.E.F.谢富勒(1831~1903)1875年所著的《社会的构造与生命》一书中。 社会心理
对社会心理现象作出科学分析是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精神生活同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时,虽然没有使用“社会心理”这个概念,却深入地探讨过全部社会意识现象,其中包括人们的感情、幻想、习俗等社会心理现象。
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R.В.普列汉诺夫曾对社会心理作过专门的研究。他说:“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以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第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