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欲主义”的形容词“禁欲的”(ascetic)来源于古希腊术语askesis(意思是“练习”、“训练”)。所以,“禁欲”一词最初是和包含严格纪律的训练形式有关,后来则发展出放弃对更高的智慧、情感或精神的追求这样的意思。
在古希腊社会,很多战士和运动员要进行严格的askesis这样的训练,以求得到最完美的健康体质和优雅体态。于是,这种参与askesis训练的人他们的生活样式,或者说生活信条、原则,就是最初的禁欲主义(asceticism)。[1][2]
禁欲主义者认为:人的肉体欲望是低贱的、自私的、有害的,是罪恶之源,因而强调节制此岸的肉体欲望和享乐,甚至要求弃绝一切欲望,如此才能实现在道德彼岸的人格完善。[3]
于公元前6世纪逐渐盛行,公元5世纪,由奥古斯丁发展到顶峰。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东方的佛教﹑特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宋明理学的道德说教,又将禁欲主义思潮推向极端,使禁欲主义成为一种生活范式,与贞节等礼教一同作为维护封建的人身依附式统治的道德标准。
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适应于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需要,主要由加尔文等人发展为新教的入世禁欲主义,一方面对地主阶级宣扬不仅在清修上而且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工作中也同样以禁欲来展示信仰的虔诚,以反对去世俗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宗教上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又对无产阶级宣传宗教圣人式的资产阶级形象并宣扬“节俭”积累资本的意识形态迷思。[4]
在今天,禁欲主义仍然作为资本主义及父权制意识形态的补充物和残留的封建观念而存在,主要表现在白瘦幼的审美消费、荡妇羞辱等性观念上。
关于禁欲主义生活方式的经验,在宗教和世俗体系中均可见到。比如说,古代希伯来教徒就以绝食来成为圣人;早期希腊人实施一种严格的养生方法(regimen)来为战争做好准备;斯多噶哲学家则反对肉体的欢愉,以求达到更崇高的精神理想。基督教的僧侣则在荒漠中独居,避开世俗的享乐。以及因宗教改革而出现的清教徒,则要忍耐新英格兰冰冷的会议厅中硬木长凳。
禁欲主义通常是与僧侣、瑜伽师和牧师有关的,不过,其实任何个人都有可能去选择过一种禁欲的生活。比如:老子、释迦牟尼、摩诃毗罗、圣安东尼、圣方济各亚西西、圣雄甘地、大卫·奥古斯丁·贝克尔(David Augustine Baker)等等,都能被称为是禁欲者。上述中大部分都离开了家庭,放弃了财产,不愿在家中生活,而情愿过乞丐般的生活,但在他们的信徒眼中,他们展示了伟大的精神力量,或者说,这是一种对世人的启蒙。
显然,“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5] 禁欲主义与其他种种观念一样,自然也是这种由来已久且挥之不去的幽灵,然而不能忽略的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种种道德观念所基于的现实基础已经自下而上地发生了改变,于是这些“传统”便也一同在新的社会中发展出新的内容、形式和结构,发挥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