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为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独立发展,包含两层核心要素:其一强调不依赖外力的人格独立性[3] ,其二突出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1] [2] 。该成语可与"自强自立"互为换序使用,两者在《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中存在混用现象[1] 。近义词包含"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等,反义词涉及"坐享其成""仰人鼻息"等表达[3] 。
传统民俗文化中,武曲星被赋予象征意义。其特质包含刚毅果决、自立自强、吃苦耐劳、勇于任事、不畏挫折、负责尽职等要素(截至2020年1月),与成语的核心内涵高度契合。这种关联性表明"自立自强"不仅是个人品德要求,更是中华文化推崇的价值取向。
山西脑瘫患者郭向鸽(截至2018年11月)通过舌舔字典自学识字,运用鼻尖操作电脑开展电商经营,半年内售出2万斤苹果并组建合作社。该案例完整呈现了"克服生理局限""自主创新""带动群体发展"三层实践维度。与此同时,百色市残疾人保障体系的建立(截至2025年4月19日)[2] ,为残障群体实现自立自强提供了社会支持范本。
老舍在戏剧《方珍珠》中塑造的角色面临知识匮乏困境时,展现出"很愿自立自强"的典型心理特征。蒲松龄科举屡败仍坚持创作(截至2023年10月),其"茶可醉人何必酒,书能忘我岂须花"的诗句,深刻诠释了超越物质困境的精神追求。当代·佚名·《人民日报》1956年02月通过国家发展视角,强调自立自强对民族振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