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港位置于台湾省东部面临太平洋,西依中央山脉,为东部之唯一国际港。港口之经纬度为(港口位于北纬23度59分,东经121度37分 )。6至9月台风多发生季节。潮汐情况,大潮潮差为2米,小潮潮差为0.6米。港口可进出6万吨级船舶。花莲港于1931年-1939年建港,当时可靠泊3000吨级船舶3艘,年吞吐量30万吨。兴建12-16.5米的深水码头,预期年吞吐量可增至为3000万吨。 花莲港休息亭
花莲港位在花莲市的东北角,旧称洄澜港,花莲溪在此注入太平洋,原本是一块海岸沼泽地,经人工挖掘开发后,已成为本省四大国际港埠之一,其防波堤之长,世所罕见。
花莲港港埠于民国19年开始建设,至今历经日本人的建设,及台湾光复后政府的四次扩建。但因花莲港由东西二防波堤围筑之人工港,没有自然岬湾或湾澳的遮蔽,又因台湾东部海底地形外海具有峡谷,地形陡峭,且有夏季台风的波浪作用,所以,花莲港面临港池振荡的问题。
在2001年与日本石垣港缔结为姊妹港。
花莲港是“洄澜港”的谐音。清朝嘉庆十七年(西元1812年),部份汉人开始从宜兰移垦,见岸际溪水日夜奔注,时刻与海浪冲击而形成萦回的状态,遂称之为“洄澜港”。 共16张 花莲港
“洄澜港”谐音为“花莲港”则见于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沈葆桢奏请开后山路、设抚垦委员:“分东台为三路,以总兵吴光亮办之。南为卑南,中为璞石阁,北为花莲港。”又:“木瓜最悍,以穷来源,乃以宣武左右两军,分成东澳、大南澳、大浊水、得其黎、新城、加礼宛、花莲港、吴全城等,以备不虞。”花莲港之名由此而来。
在台湾日据时期,1931年苏澳镇与花莲港间道路修筑完成(现今苏花公路,为台9线的一段),使得花莲港与台湾北部地方的陆路联系为之畅通,然而在货物的运输仍未见方便。台湾总督府认为此问题未能解决,东台湾的运输设施仍无法臻至完备,对地方开发仍存在极大的障碍。 花莲港娱乐
因此,自同年度起8年之间,以总经费742万日圆开始修筑花莲港街(米仑,现名花莲美仑)的商港,1939年完成了三座码头,可供3000吨级货轮停泊。1940年东部水力发电完成,计划大量设立铝业、电气、氮气、金属精炼等临港工业,扩建港口殊感需要,乃以500万日圆开始第二期筑港工程,预定于1944年竣工,但因太平洋战争关系,工程无形停顿。
而花莲港的存在对于花莲经济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位于花莲的大企业均是因有花莲港而设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