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包含两层核心义素:"荒诞"指超出常理的离奇想象,"不经"强调违背经典或常识的不可信性[1] 。整体语义聚焦于对悖离逻辑与事实的否定评价,既可用于严肃学术批判(如"考古学界认为该假说荒诞不经"),也可用于日常交际中的否定表述(如"这种谣言太过荒诞不经")。
其最早文献渊源可溯至西汉时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战国阴阳家学说"其语闳大不经",此处"不经"已包含不合典籍之意[1] 。明代张岱《家传》明确使用完整成语:"与人言多荒诞不经,人多笑之",标志着四字固定结构的正式形成。清代袁枚《续子不语》等小说作品中亦有'所言皆荒诞不经'的表述。
作为联合式成语,"荒诞"与"不经"两词素通过并列关系强化否定语义:
组合形态:形容词+副词结构,其中"荒诞"描述性质,"不经"界定程度
句法功能:
作谓语:"该理论荒诞不经"
作定语:"荒诞不经的传说"
作宾语:"斥为荒诞不经"[1]
语体特征:书面语与口语通用,但多用于正式批评场景
在现当代语言实践中呈现多元应用形态:
学术批评:历史学家指出"北宋狸猫换太子故事在史实层面荒诞不经"
科普写作:"地平说等伪科学观点看似荒诞不经,却依然拥有部分信众"
文学创作:秦牧《幻想的彩翼》中提及'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来,这些内容几乎都是荒诞不经的'
新闻评论:"某自媒体发布的阴谋论遭到学界一致驳斥,被指荒诞不经"
与相关成语存在语义侧重差异:
荒诞不经: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如'这个传说虽然动人却荒诞不经'[1]
荒谬绝伦:侧重极端错误程度,如'希特勒的种族理论荒谬绝伦'[1]
怪诞不经:突显奇异特性,如"小说中怪诞不经的角色设定"
该成语在跨文化传播中形成对应译介:
英语译配:多译作"fantastic"或"preposterous",如"a preposterous statement"
日语译法:常用「荒唐無稽」(こうとうむけい)表达相同语义
网络语境:在社交媒体中衍生出'荒诞经'等戏谑用法,但未被规范辞书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