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名称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蒲公英的异名多达14个,多以功效、象形物和产地命名。其名称可以通过形态、来源等分类考证,正名出自于《饮食须知》中,一直沿用到现在。在中国不同的朝代,其不同的名称具有不同特点。隋唐时期,蒲公英的异名凫公英、蒲公草、耩褥草、仆公英;宋代及宋代以后时期蒲公英异名增加有仆公罂、 地丁、金簪草、孛孛丁菜、黄花苗等。[13]
蒲公英名称主要以植物形态、来源等进行分类考证。(1)以象形物命名:形态在古代人对植物的认识中最为直观,因此以象形图来命名亦最为普遍。例如《本草纲目》中提到的“金簪草一名地丁,花如金簪头,独脚如丁,故以名之”。(2)以不同的产地命名:如《庚辛玉册》中的“作鹁鸪英。俗呼蒲公丁,又呼黄花地丁。淮人谓之白鼓钉,蜀人谓之耳瘢草,关中谓之狗乳草”。[13]
蒲公英是中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该植物最早载于隋唐时期的《新修本草》中。宋代时期则被记载于《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等典籍中。到明清时期,被记载于《救荒本草》《滇南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典籍中。[13]
蒲公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状,黑褐色,粗壮。[1] 共6张 蒲公英
叶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20厘米,宽1-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顶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全缘或具齿,每侧裂片3-5片,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通常具齿,平展或倒向,裂片间常夹生小齿,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1] 蒲公英的叶子
花葶1至数个,与叶等长或稍长,高10-25厘米,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直径约30-40毫米;总苞钟状,长12-14毫米,淡绿色;总苞片2-3层,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8-10毫米,宽1-2毫米,边缘宽膜质,基部淡绿色,上部紫红色,先端增厚或具小到中等的角状突起;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0-16毫米,宽2-3毫米,先端紫红色,具小角状突起;舌状花黄色,舌片长约8毫米,宽约1.5毫米,边缘花舌片背面具紫红色条纹,花药和柱头暗绿色。[1] 蒲公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