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怀坦白”由“襟怀”与“坦白”组成,前者指人的胸怀气度,后者强调正直无私、语言直率。成语核心语义为“形容心地纯洁,光明正大”,既包含胸怀坦荡的内在修养,也包含行事磊落的外在表现[1] [2] 。“襟怀坦白”与“襟怀坦荡”语义高度重合,前者更强调语言行为的直率特征[2] 。
该成语属于联合式结构,语法功能包括:
作谓语:如“他为人襟怀坦白,深得群众信任”
作宾语:如“我们提倡襟怀坦白的工作作风”[1]
作定语:如“做一个襟怀坦白的革命者”[1]
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宋代黄榦《黄勉斋文集》,原文记载李贯之“襟怀坦夷”展现其纯粹性格。
清代陈文述《放牛行同前韵》以‘董君性仁慈,襟怀亦坦白’延续宋代语义传统。
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中强调:“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将成语确立为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标准[1] [2] 。邓小平讲话引用该成语要求干部保持政治纯洁性:‘共产党员应该襟怀坦白,忠实,积极’。王朔小说人物对话出现‘做人就得襟怀坦白,别藏着掖着’体现日常道德准则。
近义词涵盖“光明正大”、“胸无城府”等表述,均强调正直无私的核心品质。反义词“心怀叵测”、“居心叵测”指向隐藏恶意、图谋不轨的负面特质[2] 。
“襟怀磊落”、“正襟危坐”在词源上与“襟怀坦白”存在语义关联性。
使用需注意:"襟"读音为jīn,"衤"部首常被误写为"礻"。作为褒义成语,多用于赞誉性语境,不宜用于描述负面人物[2] 。英文对照翻译为“free heart”,德译为“groβmütig und selbstlos”,俄译为“душáнараспáшк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