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也俗称为娥英水。 曾巩
宋代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时,为趵突泉取名“槛泉”。“槛”,假借为滥,泛滥之意。“槛泉”典出自《诗经》,《诗·大雅·瞻卬》中写道:“觱沸槛泉,维其深矣。”但济南百姓却因“槛泉”之称太雅,直接弃之不用。对于此事,金代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记载道:“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济南百姓仍叫它“爆流泉”。“爆流”这个名字还引申出许多类似的叫法,“趵突”就是其中一种。
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记载:“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7] 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
2002年,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的记载可上溯至商代,迄今长达3543年。[8]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 趵突泉旧照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
宋代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正式赋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该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在《齐州二堂记》中说:“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8]
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济南市的水文情况,趵突泉经常陷入季节性停喷的窘境,2001年时更是创下了停喷890天的历史纪录。泉水停喷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采取加大地下水的保护和放水保泉等措施后,自2003年9月以来,趵突泉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后来,在2007年5至6月有一次断涌,不过,在济南7·18暴雨事件后,趵突泉再次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 2010年9月24日三窟迸发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