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壳肌位于双壳纲动物两瓣贝壳的连接处,呈横行肌束状[3] 。多数物种具有前闭壳肌和后闭壳肌各一对,附着于贝壳内面并沿背腹轴垂直分布。部分物种(如扇贝、海鳝)闭壳肌退化为单一较大肌肉束,称为‘后闭壳肌’或‘主闭壳肌’[1] 。菲律宾蛤仔等物种的闭壳肌肌纤维呈高度同向性排列,包含直线柱状的横纹肌与螺旋柱状的平滑肌[5] 。
闭壳肌通过收缩实现贝壳闭合,保护内脏团免受捕食者侵害及维持水分平衡。其收缩机制依赖于肌原纤维蛋白的快速响应。扇贝特化的闭壳肌通过快速开合驱动水流,形成喷水推进机制,使其具备游泳能力[1] 。平滑肌成分赋予闭壳肌维持贝壳半开合状态的持久力,无需持续能量消耗[2] [4] 。
闭壳肌由横纹肌与平滑肌混合构成[4] 。横纹肌负责快速强力收缩以瞬时闭合贝壳,平滑肌通过肌纤维楔合维持贝壳位置稳定[2] 。黄海所2021年研究显示,闭壳肌横纹肌与平滑肌在嫩度、硬度等肉质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其磷酸化蛋白调控能量代谢的过程相关^[6。菲律宾蛤仔闭壳肌中横纹肌肌浆蛋白含有分子量23,000的特征蛋白,平滑肌则富含副肌球蛋白及Myorod蛋白[5] 。
大连海洋大学2017年研究发现,菲律宾蛤仔闭壳肌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受离子强度与ATP影响,Ca2+-ATPase活性在0.30 mol/L KCl浓度时达到峰值。离子强度增加促进肌球蛋白、副肌球蛋白及原肌球蛋白的交联作用[5] 。扇贝闭壳肌中鉴定出的743种差异磷酸化蛋白,主要参与糖酵解及肌肉成分调控,为品质改良提供分子依据[4] 。
闭壳肌因富含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常作为贝类可食部位被直接食用。扇贝后闭壳肌干制品称为‘瑶柱’,具有较高经济价值^[9。在药用领域,其提取物被用于增强免疫力及促进组织修复。烹饪过程中,新鲜闭壳肌受热收缩导致贝壳开口,而不新鲜个体因肌纤维分解难以断裂,影响烹饪判定^[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