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因境内有中国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1] 青海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18] 西汉时期,青海地区被称作西海,这个名字是先零海的简称。先零是羌族的一个分支,他们长期定居在青海湖的岸边,因此得名先零羌。西海的称呼实际上源自这个羌族部落的名称。西汉末期,先零海也被称作鲜海,其中“鲜”字是对“先”字的羌语发音的音译。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零羌族人迁移到了其他地区,而卑禾羌族开始在青海湖周边地区定居。因此,西海也曾被命名为“卑禾羌海”,以反映卑禾羌族在该地区的居住情况。[17]
王莽统治时期,中原王朝的疆域图上已经标有东海、南海和北海,但缺少一个西海。王莽便在青海湖附近的三角城建立西海郡。由此,原本作为部族名称的“西海”逐渐转变为一个表示地理位置的名称,用以指代该地区的西部海域。北魏时期,中国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卑禾羌海世谓之青海。”青海之名由此开始。北魏以后,历朝历代都称青海,未再改变。[17]
早在数万年以前,古人类就在青海繁衍生息。远古时代,羌人的祖先三苗就从江汉间流徒至青海,逐水草而居,以狩猎游牧为主。殷商以前,青海被称为“三危地”。夏代,生活在河湟地区的居民称为西羌,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开始使用牛、马耕作。西周时代,当地居民已经掌握了制作戈、刀镞等青铜武器的技术,并且在农业和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从夏、商到周朝,青海一直是雍州的一部分。在这个时期,羌族与匈奴和华夏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那些居住在接近中原地区的羌人,他们逐步与华夏族群融合,并形成了汉族的一部分。[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