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无是处"中的"是"特指正确、合理之意,"处"指可称道之处[1] ,整体构成"全无正确之处"的否定判断。该词多用于全盘否定人或事物的价值,如杨绛在《洗澡》中写道:"妮娜认为姚宓的主导思想不对头,所以一错百错,一无是处",展现了其作为全盘否定评价的典型用法。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与胡季望》中首次使用"一无是处"的完整表述:"是犹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错,烹饪燔炙,一无是处"[1] 。但该成语的语义雏形可追溯至北宋欧阳修《与王懿敏公》中"事与心违,无一是处"的记载,两者在否定判断的表达上具有异文同源关系。
该成语在句法结构中主要承担三种功能:
作谓语时强调全面否定,如姜树茂《渔港之春》中"钱万利把货物说得一无是处"
作补语时补充说明状态,常见搭配为"批评得一无是处"
作宾语时多出现在"认为""觉得"等认知动词后,如"不要认为人家一无是处"[1]
与"一团漆黑"侧重于整体黑暗不同,"一无是处"特指价值判断层面的否定。相较"一无可取"多用于事物层面,"一无是处"可同时描述人与事物。在语义强度上,"百无一是"与"一无是处"属完全等价关系,二者可互通使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