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鲁·墨翟《墨子·非攻》中:“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1][1]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人与物。[1]
示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纷纶威蕤,堙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也。”《汉书》作“纷轮”。
《史记·龟策列传》:“素有眦睚不快,因公行诛,恣意所伤,以破族灭门者,不可胜数。”[1]
《史记·封禅书》:“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西晋 陈寿《三国志》《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
宋朝 欧阳修《归田录》:‘‘而权贵之家子弟亲戚,因缘请托,不可胜数,为三司使者常以为患’’
明 方孝孺 《与王微仲书》:“ 孔子 之门豪俊士,不可胜数。 颜子 独处其上,而莫能先之。”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百姓昼夜并作,死于疲劳者,不可胜数。”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二:一时乱将起来,舳舻簸荡,乍分乍合,溺死者不可胜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