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最早记载于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上》"权轻重者不失黍累"[1] [2] ,其中"权"指秤锤,"黍累"代表以黍粒为基准的最小重量单位。清代《壶天录》卷上记载"并行而上,不差累黍",印证该成语在近现代的延续使用。
"累黍"指古代两种微小的容量单位(十泰为累,十累为铢),引申为极细微的计量标准:
长度基准:按纵向排列黍粒确定分、寸、尺等度量[1]
容量基准:以黍粒填容器确定合、升、斗等容积[1]
重量基准:以累、铢、两等单位构建权衡体系[1][2]
该成语主要用于描述事物的精确性,具备以下语法特征:
动宾结构作谓语:如"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不差累黍"
修饰精密行为:多用于形容工作态度、测量结果等场景
近义替换示例:
"实验室仪器的校准要求不差累黍"(替换"丝毫不差")
"古籍修复需不差累黍地还原原始装帧"(替换"准确无误")[2]
与同源成语"不爽累黍"构成异形近义关系,二者均强调精确性差异:
语义共性:均以"累黍"指代微小计量单位[1]
文献差异:"不爽累黍"出自清代《淞隐漫录》,而"不差累黍"源自汉代《汉书·律历志上》[1][2]
英语对应:存在"to a hair"等强调精确度的译法
在近现代文献中,该成语多用于专业技术领域。如计量学文献强调"标准器制造需不差累黍"[1] ,工程质量报告要求"施工尺寸须不差累黍",体现其专业语境下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