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核心语义为“不辜负托付者的期盼”,其中“辱”意为玷辱或辜负,“使命”指被赋予的任务职责。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强化了责任担当的语境,如郭沫若《洪波曲》中“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的表述,体现了完成使命的态度[2] 。
郭沫若1938年创作的《洪波曲》第三章最早完整使用该成语。书中描写田汉(字寿昌)完成戏剧界联合公演任务后,以“不辱使命”向友人宣告成果,奠定了成语的文学应用范式。现代作家刘斯奋在《白门柳·夕阳芳草》中,通过‘多花费二百两银子却~’的情节,展现成语在日常事务中的使用场景[1] 。
句法结构:动宾式构成,可独立成句或作为谓语成分
示例:“叶君能不辱使命于绝域”(《李自成》)
语用范畴:
用于正式场合的责任承诺(如外交事务)
日常工作中的任务汇报(如“此行不辱使命”)
与“不负众望”存在语义重叠,但存在细微差异:
不辱使命:侧重任务执行过程的结果达成
不负众望:强调对群体预期的回应满足部分文献将“幸不辱命”“使命必达”列为近义短语,三者均含履约守信之意[2]。
戏剧领域:郭沫若原句“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任务完成的轻松感
历史小说:姚雪垠《李自成》中“横了心宁死不辱使命”的描写,赋予成语悲壮色彩
现代散文:沪江网引用例句‘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体现文学化应用场景[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