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呈线状披针形,狭长如柳叶,叶脉平行排列,苞叶与叶束间距较大形成"甲散"特征[1] 。假鳞茎卵圆形,叶片质地厚革质,叶尖呈渐尖形态。花序直立挺拔,每花序着生18-20朵花,花被片为黄白色素心,唇瓣无杂色斑点。部分植株叶面会出现中透艺线纹,表现为白色或黄色纵向条纹。
清代乾隆年间区金策在《岭海兰言》中建立墨兰分类体系,将柳叶白墨素(柳叶白墨)明确归为白墨兰种八大传统品种之一。清末广东佛山沙坑周爱日同兰园、广州海珠区任老三兰圃均以栽培此品种著称,当时单株交易价可达数十银元[2] 。20世纪以来,该品种与其他墨兰品种杂交后产生叶艺变种,成为现代多艺态墨兰的重要亲本。
栽培基质需采用腐殖土、火烧土与河沙按6:3:1比例混合的特殊配方,保证排水性与保水性平衡。建议使用未上釉的素烧陶盆,以增强根系透气性,盆底需垫设碎瓦片形成排水层[1] [3] 。日常养护应将植株置于散射光充足的向阴环境,夏季遮光率需达到70%,冬季维持10-15℃低温以促进花芽分化[3] 。生长期空气湿度需保持在65-80%,浇水遵循"润而不湿"原则。
作为白墨素心系列的核心品种,其素雅花色与清香气息构成传统兰花"三绝"标准中的两大要素。现代园艺中更注重其叶艺表现,中透艺线纹可延伸至叶尖,与柳叶形叶片形成独特的韵律美感。2010年代在兰花专业论坛的品种评鉴中,其线艺进化株曾创下单苗万元以上的交易记录。与仙殿白墨、企剑白墨并列为岭南墨兰三大名品,在株型挺拔度与花莛高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