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secularization)一词的拉丁语词根saeculum本身就有一种含糊的意思。它既表示一段长距离的时间跨度,又可用指魔鬼撒旦统治下的此世。
世俗化一词的使用,也曾有一个变化的历史。它最初用于宗教战争结束之时,表示原被教会控制的领土或财产从教会手中的转移。在罗马教会法规中,这个词又表示有教职的人回归世俗社会。后来,在反教权主义的圈子里,它开始被用来表示现代人脱离宗教保护而获得自由,而在与传统教会有关的圈子里,它则作为异教化、非基督教化的代名词因此受到攻击。
世俗化一词的这种语义学上的歧义和使用史上的正反含义,似乎为当今学者们的众说纷云增加一种有趣的证词,当然,也为人们的探讨带来一些有益的启迪。以对象化、因果、主体间性为核心的科学理性成为人类思想基石,导致世俗化来临。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拒绝世俗化,除了导致现代化危机、中断自身文明发展进程之外,不会有其他结果。在对世俗化的讨论中,美国学者拉里·席纳尔(Shiner,Larry)的理解大概最为全面细致。
席纳尔在题为经验研究中的世俗化概念一文中,认为世俗化具有六种含义。
第一表示宗教的衰退,即指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其社会意义。
第二,表示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彼世向此世的变化,即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适合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
第三,表示宗教与社会的分离,宗教失去其公共性与社会职能,变成纯私人的事务。
第四,表示信仰和行为的转变,即在世俗化过程中,各种主义发挥过去由宗教团体承担的职能,扮演宗教代理人的角色。
第五,表示世界渐渐摆脱其神圣特征,即社会的超自然成分减少,神秘性减退。
第六,表示神圣社会向世俗社会的变化。
席纳尔的理解概括世俗化的全部含义。但如果考虑到世俗化一词词根的含义和其使用史,如果再概括提炼一下席纳尔定义的六种含义,似可认为,世俗化就是非神圣化,它意指一个漫长的社会变化过程。伴随现代化产生,成为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 这个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变化,即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宗教之羁绊,社会种种制度日益理性化,要求人们在从事社会生产和一切社会活动时,在评判各种社会现象时运用的主导思维方式,要遵从现代理性而不是宗教教义。个人宗教信仰不能干扰现代社会理性。不能根据宗教教义、戒律和过时的旧道德说教阻碍政治、思想、理论、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发展。任何宗教都应当以宽容之心对待现代文化依托现代经济、现代意识形态和现代科技获得自由和充分发展。[6] 二是宗教本身的变化,即传统宗教不断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