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大竹属賨人国领地,賨族人为大竹最早的居民。 共6张 大竹县夜景
夏时,大竹属梁州;商时,改属雍州。
周时,属巴子国。[4]
秦惠文王十七年(前321年)派张仪、司马错灭蜀,二十四年,在原巴国、蜀国领地设置巴、蜀、汉三郡,郡辖若干县,大竹属巴郡下宕渠县。
汉末,刘璋改巴郡为巴西郡。
蜀汉时,刘备置宕渠郡,宕渠县属之。
两晋至西魏时期,建置混乱。
南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分宕渠县和邻山县,邻山县治设在金城(今四合镇)。西魏废帝时,改邻州为邻山郡,下设邻山、邻水二县,大竹属邻山县,县治仍在金城。北周于信州设总管府,邻山县属信州总管府下的邻山郡。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为结束东晋以继“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局面,以九州划分全国,四川全属梁州,州辖数县,《旧唐志》载邻山县为梁州所辖。隋末,裁撤邻山县,大竹县地一部份划入流江县,一部份划入邻水县。
李渊建唐后改郡为州,武德元年(618年),废宕渠郡,设渠州,流江县属渠州;又分邻水,垫江增设邻山、盐泉二县,四县同属邻州。邻山县城仍设在金城;盐泉县城在今童家镇境内。武周久视元年(700年),分宕渠县东部设大竹县,县城在今渠县汉碑乡沈府君阙南一里处(燕家场),属蓬州。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大竹县并入邻山县改渠州,县城移至今渠县来凤乡境内。不久,又分邻山县建置大竹县。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大竹县和邻水县同时并入邻山县,县城在金城。不久再分邻山县和大竹县。 大竹县北城新区一角
北宋时,大竹一度被并入邻山县、流江县;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复置大竹县,属渠州。至此以后,历代均设大竹县。宝庆三年(1227),果州升级为顺庆府,县属顺庆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