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置安阳县,治安阳城,属邯郸郡。[1] 大体包括今安阳、汤阴县和安阳市区以及内黄县西北部地区。[35]
西汉,废安阳县,其地分别属河内郡荡阴县、魏郡内黄县和邺县。东汉末,曹操为魏公、魏王居邺,安阳县为邺都之地。
西晋,复置安阳县,又于今县东20千米永和置长乐县,均属司州魏郡。十六国,仍为安阳县和长乐县。前赵属冀州魏郡。后赵迁都于邺,2县属司州魏郡。前燕迁都于邺,改司州为中州,2县属中州魏郡。前秦、后燕2县均属冀州魏郡。
北魏中期,废安阳县入荡阴。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迁都于邺,并荡阴入邺县,长乐入临漳县。邺为都城时,今安阳县境为国都近畿。北周灭北齐,邺城毁废。大象二年(580年),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政区机构,自邺城南移40里于安阳城,安阳又称邺,为州、郡治所。又于今安阳西南龙泉分置零泉县,属林虑郡。
隋开皇八年(588年),于长乐故城重置长乐县。十年,邺县迁回故邺都大慈寺,于安阳城复置安阳县,又于安阳西北部析置相县。十八年,改长乐为尧城县。大业三年(607年),相县废入安阳。
唐初,仍为安阳、尧城县、零泉县3县,又于安阳城西十五里重置相县。武德四年(621年),省零泉入安阳,五年省相县入安阳。又于安阳城置相州总管府。天宝元年(742年),相州改称邺郡。至德二年(757年),安庆绪据此,改邺郡为安成府。乾元元年(758年),复名相州。唐末改尧城为永定县。
五代,仍为安阳县和永定县。后梁开平中,改永定为长平县,贞明元年(915年),于安阳城置昭德军,寻废。后唐,复改长平为永定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又于安阳城置彰德军。后汉、后周并同。[1]
北宋,仍为安阳、永定县2县,仍于安阳城置彰德军和相州,相州也称邺郡。天圣七年(1029年),改永定为永和,熙宁五年(1072年),省永和入安阳和临漳。 安阳县修定寺塔
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为彰德府。兴定三年(1219年),又于安阳西水冶东北分置辅岩县,隶林州岩军。
元,仍为安阳县和辅岩县,又于安阳城置录事司,并置彰德路总管府。至元六年(1269年),省辅岩县入安阳。划临漳县南部故永和县地归安阳县。
明,废录事司,仍归安阳县,并置彰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