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动机用来激励学习(考前辅导,乐器爱好者)
暗示:为动机指向的确定提供线索(商品陈列)
反应:根据刺激和暗示采取的行动(选择)
强化:能够增加某种反应在未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任何事物(正强化:如果行为反应后能得到愉快的再刺激,即愉快的结果,那么,以后这个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趋向增加。趋利。负强化:当排除一个跟随在某种反应之后的令人不愉快的刺激,便能提高这一反应的概率,从而带来满足的结果。避害。)
重复:重复刺激既能增加学习强度又能增加学习速度(熟能生巧,脑白金广告)
消费者学习有以下几种类型[1]
1.模仿式学习。即通过获取信息,观摩效仿的方法进行学习,其结果是消费者摒弃旧的消费方式,适应新的需求水平。
2.反应式学习。即通过外界信息或事物的不断刺激,会形成一种相应的反应,并通过感观和体验为消费者所接受和学习,促使其进行购买。
3.认知式学习。即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与学习,辅之以复杂的思维过程所学到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自己的学识和辨别能力,对付不断面临的购买决策问题。
消费者通过学习可以改变相应的消费行为,这些消费行为反过来会影响市场的变化。比如原来不熟悉、不认识的商品,通过学习可以逐渐地熟悉、认识该商品;原来不知道的企业,学习之后对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就会有了了解,这样在做购买决策时产生的联想更多、决策与思考速度更快。[2]
学习对于更好地指导、促进、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增加消费者的产品知识,丰富购买经验;
2.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促进购买行为的完成;
3.有助于激发消费者的重复购买行为。
(1)消费者学习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商品知识,丰富消费者的购物经验,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作出购买决策。
(2)消费者学习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购物能力,加速购买活动的完成过程。
(3)消费者学习有助于消费者养成一种正确的购物观念,不仅可以较快地接受新的产品,而且可以使消费者认牌购买,成为某一品牌的忠实顾客。
1.消费者学习是源于消费需求的被动性学习
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同,消费者学习是一个被动地学习过程。消费者认识一种商品一般不会像学生一样接受专门的学习和培训,他们是在消费需求的指引下对商品的“无奈”学习。因为要穿衣服,所以要了解一些服装面料、款式的知识。因为要饮食,所以要知道一些食物营养、烹制方法方面的知识。
因为学习具有被动性,所以消费者的学习水平相对肤浅,一般缺乏对商品的深刻认识。而且,消费者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比较零散的、缺乏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