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今乌审旗地区属上郡辖地。
西汉时期,属上郡奢延县(治所今乌审旗河南乡境内)、高望县、北部都尉(治所今旗属嘎鲁图苏木呼和陶勒盖),后来又置榆林县。
东汉时期,仍置有奢延县(治所在今旗河南乡),隶属并州上郡。东汉王朝为安置归降的匈奴部众,置上郡属国都尉,治所龟兹(今陕西省榆林市北),在今乌审旗南部置有匈归都尉(匈归障)。
曹魏景元三年(262年),今旗境属羌族政权统辖地。
东晋十六国期间,今旗境先后为后赵(羯石氏)、前秦(氐苻氏)、后秦(羌姚氏)等政权辖地。
夏国龙升七年(413年),匈奴铁弗赫连勃勃发民10万蒸土筑都城统万(治所在今旗纳林河乡),今旗境属夏畿内地。
北魏始光四年(427年),将统万城改为统万镇。[16] 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统万镇为夏州,境属化政郡岩绿县(治所今旗境内)。
西魏时期,属夏州弘化郡(治所今乌审旗境内)。
北周时期,属夏州归真郡。
隋朝时期,置朔方郡岩绿县(治所今旗纳林河乡境内)。
唐朝时期,置夏州(治所旧统万城),辖朔方县(治所旧统万城)。
五代十国时期,今旗境南部属定难节度使统辖之夏州,北部属契丹(辽)国。
北宋初期,夏州为北宋王朝统治。
辽重熙七年(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即皇帝位,建立西夏政权,今旗境遂属西夏的夏州(治所今旗境)。
元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封其子忙哥刺为安西王。安西王所辖蒙古四千户驻牧于察罕脑儿(今旗境),并筑城。至大三年(1310年),曾“立宣慰司都元帅府于察罕脑儿”。[17] 至顺元年(1330年),今乌审旗境属陕西行省延安路辖地,在今旗境南设察罕脑儿站。当时“站赤”为“元制”中“以通达边情,宣布号令”的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