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科学也承认,人体存在着有待开发的极大潜能。我在《新说》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呼吸法”中也谈到了“先天(内、外)呼吸法”的一些做法及体会。然而,这些方法不属于一般声乐学习者所研究、训练的范畴,所以,在网上也就不深谈了。
很高兴看到玉音版主发起的这个楼。我曾经研究过咽音,对林俊卿大夫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有所了解。所以,也想借此楼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观点来看,每个事物都是一个太极,都有它的阴阳两面,除非它已经完美到接近真理——无极大道了。就众多的声乐学派来说也一样,所以,如何学习、吸收各家的优点和长处,放弃、避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是我们声乐学习者应该很好研究、把握的事。
如玉音、梦竹先生及各位朋友在前面所谈的那样,咽音唱法的确有许多优点。我体会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1、研究“倒漏斗管发声”,能有效地帮助上高音;
2、“张大口”,能有效地帮助放松口、舌、下巴,打开喉头,挂上高位置;
3、“蛤蟆气”,能使腹肌产生一定的弹力,并使气息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4、“气泡音”,能治疗因发音不正确而引起的声带疾病,恢复嗓音健康。
所以,在《新说》的“气息作用于声音管道的声气结合情况”一节中,我就谈到了咽音唱法的“倒漏斗管上声音管道”发声法。并且,我在具体辅导发声时,经常会在练“大、小哼鸣挂高位置”以及“练反向深气息”时,借鉴和引用“张大口”和“蛤蟆气”练习的一些原理和方法。
我觉得,咽音唱法尚值得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倒漏斗管发声法”是咽音唱法的特点,然而,它就像是“高音短笛”,仅是人体乐器的一部分,所以还不完整,有待补充完善。
从《新说》的研究观点来看,还应该加上“顺漏斗下声音管道”,以及“反漏斗全声音管道”等做法,那样的话“声音、气息和发声管道结合法”理论才能算完整(附文于后)。在实际演唱中,神秘来宾、樱雨等朋友也都已经体会到了“顺漏斗下声音管道”的实际存在,以及它的真实声音效果。
2、咽音唱法的气息运用方法,仍然是“收腹顶气、撑下肋保持”的“横膈膜控制气息法”。这个方法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但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叹气唱法”的提出来后,相比较“横膈膜控制气息法”就显得气息浅、没有根,而且声音不够通畅,演唱不够自然了。
所以,越来越多的圈内人士和专业院校开始了“叹气唱法”的研究和探讨。《新说》则进一步向“横膈膜控制气息法”提出了质疑,并直接提出了以“贴、叹、支撑——声气场调控法”取代之的观点。相信神秘来宾、樱雨等朋友也都已经体会到此观点的实际内涵和效应了。故而,我认为“改变气息运用方法”,也是研究咽音唱法的朋友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了。其实,只要在练"蛤蟆气"的基础上,将小腹内收上顶改为外放叹气落地,就可以有效地改变咽音的气息运用方法,使气息更深,声音更有根了。
总之,声乐训练是有一定具体声音效果标准的,我觉得,我们应该跳出门派之争,在咽音唱法所取得的原有成就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并学习各家、各派的优点,集大成,更上层楼,争取早日获得真正“松通柔亮、转换收发自如、穿透力强、感染力大、演唱轻松、自然、耐唱”的科学的发声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