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于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有的民主党派之一。由中国国民党左派人士邓演达等所创立,其他主要创始人有黄琪翔、章伯钧等。[1]
农工党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27年5月,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鉴于武汉国民党中央要背叛革命,为了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酝酿组织新的政党。
1927年11月,中国国民党左派宋庆龄、邓演达等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名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
1928年初,国民党左派谭平山、章伯钧等在上海成立“中华革命党”,以邓演达为总负责。
1930年 8月9日,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通过了政治纲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选举了中央干部会,由邓演达任总干事,在华东、华北、华南一些省市开展组织活动和政治活动,准备武装夺取政权。
1931年11月29日,邓演达被国民政府秘密处决于南京。此后,该党转入地下。
1933年11月,十九路军于福建发动政变(称闽变),第三党参予其事。在福州召开“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 会”,黄琪翔为代表大会主席,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黄为十一名政府委员之一,同时兼任军事委员会参谋主任。第三党宣告解散,党员集体加入组织生产人民党。旋即失败。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首先响应,于同年11月10日在香港九龙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改党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以反蒋联共抗日为总方针,通过了《临时行动纲领》,主张团结全国,对日作战,土地革命,实行民主。会后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为推动抗日而努力。
1938年3月1日,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在汉口召开第三次全国干部会议,会议通过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主张》,把中共抗战的路线和方针,作为全党的行动的指针,在政治上加强与中共的合作。会议推举章伯钧为总联络人,决定把全国地方组织分为“后方组织”和“沦陷区组织”两类,各自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活动。
1941年3月,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与盟内的爱国民主力量一起,坚持争取民主宪政、团结抗日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参加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坚决反对并拒绝参加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