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迁至大安村后,在周边设立14个军工民用企业,其中制革厂作为重要生产单位服务于苏区建设[1] 。该厂存续期间(1931-1935年)正值闽北革命根据地全盛期,其地理位置与今武夷山市洋庄乡存在直接关联,反映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业布局特征。
抗战时期重庆形成两处制革厂集聚区:金刚碑古镇:1939年章伯钧主持创建'中央赈济委员会利民皮革厂',利用山坡地形解决制革工艺用水需求,后称'民利制革厂'[2] [5] 。该厂选址兼顾隐蔽性与运输便利,现为抗战工业遗址重要组成部分。江北工业带:汉中制革厂1938年迁至江北香国寺,1943年合并为兵工署第23工厂分厂,1953年并入重庆皮革厂[6] 。石马河区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制革厂1939年迁入,1950年改制为重庆皮革厂,其厂址演变体现工业体系地方化过程。
长沙制革厂位于新河三角洲工业区,该区域:
始建于清末民初,1950年纳入"北郊工业小区"规划
1987年形成40余家工厂的密集工业区
20世纪90年代因企业改制逐步停产[3]2006年启动改造工程后,原厂区转型为含"三馆一厅"的滨江文化园,完成工业遗址向文化地标的转变。
北京丰台区角门路沿线分布着东风制革厂,属于解放后单位聚集形成的居民区组成部分。该厂所在旱河沿岸区域通过单位命名方式留存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地理特征。
万州苎溪河畔制革厂与陆安桥形成地理组合体,1871年建成的石拱桥连接陆家街与制革厂区[4] 。2003年因三峡工程蓄水,该地理组合体随桥梁迁移发生空间重构。
洗面桥区域制革业发展脉络:
清代中叶:浆洗街因硝皮工序得名
民国时期:形成硝皮作坊聚集区
1956年:组建集体生产合作社
1958年:并入进军皮鞋厂
1970年代:升级为成都第二制革厂
1985年:因污染问题终止生产[7]这一变迁过程完整呈现了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厂制转型的轨迹,其2005年地名废止标志着成都南郊制革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