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业属于制造业的子集,通过机械加工、化学处理等手段将原材料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制成品,但不包括电力生产等能源供应活动[4] 。根据2025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核心领域包括:
农副食品加工业:含谷物磨制、植物油加工等6个子类[3]
纺织服装业:覆盖棉纺、毛纺及丝织加工[1][2]
金属制品业:含冶炼压延加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
塑料制品业:包含薄膜制造及日用塑料加工[3][4]
2025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支出数据显示:
加工类企业经费占比达97.3%,其中饮料制造业支出57.7亿元[3]
达利丝绸等企业通过36项专利申请构建技术壁垒[2]
国家统计局监测的6419家企业中,80%以上开展科技活动[1]
关键设备包括:
喷气无梭织机:提升纺织业生产效率[2]
数控机床:金属加工精度达到±0.01mm
自动化生产线:食品加工日产量突破50吨
加工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典型模式为:
原料端:依赖农产品(蚕茧、谷物)及工业基础材料(金属锭、塑料颗粒)[2]
生产端:通过物理重组或化学改性改变原料形态
产品端:产出可直接使用的制成品(如丝织品、汽车零部件)
2011年浙江调查显示,绢纺加工业因原料价格波动导致利润率下降12%,凸显产业链整合必要性[2] 。
根据法律解析及行业报告,主要制约因素包括:
原料供给:浙江桑园面积较2006年减少11%[2]
环境监管:90%机加工企业需申请排污许可证
技术迭代:设备更新周期缩短至3-5年[3]
外贸依存:浙江绢纺和丝织加工业面临外贸订单依赖等典型加工制造业困境[2]
国家统计局监测企业采取以下升级策略:
西部原料基地建设:降低采购成本[2]
品牌建设: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4.7%[1]
技术改造:2025年经费同比增加14.2%[4]
专利布局:赛昂新材料持有16项加工技术专利
江苏鑫晟捷2020年成立的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注册资本2000万元,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制造,持有13项压延加工专利。2024年获评高新技术企业,金属制品加工精度达行业领先水平。
福建赛昂新材料成立于2020年3月,专注医用纺织品及金属材料加工,技术引进支出占营收的9.8%。2025年新增汽车零部件加工业务,产业链延伸至终端产品制造。
达利丝绸(浙江)作为绢纺加工代表企业,累计制定13项国家标准,喷气织机配置率达78%。但因蚕茧价格上涨挤压利润空间,2025年启动中西部原料基地建设项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