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十三年(1276年),江西道士张留孙前往元大都(今北京)朝觐元世祖,后留在大都作为天师张宗演的代表。张留孙晚年发现大都没有泰山神东岳大帝的行宫,遂发愿筹资兴建。
延祐六年(1319年),张留孙在元大都齐化门(今朝阳门)外买地,欲修建供奉东岳大帝的庙宇,庙未建成时张留孙便羽化。
至治二年(1322年),张留孙弟子吴全节继承师志,建庙之大殿及大门。
至治三年(1323年),吴全节建庙东西庑(长屋)及四子殿,塑神像,敕赐额曰“仁圣宫”,东岳庙正式建成。
泰定二年(1325年),元鲁国大长公主捐资修建庙宇后殿作为神寝。
天历元年(1328年),元文宗即位,公主进京朝贺,适值寝殿完工,文宗赐名“昭德殿”[2] 。
正统十二年(1447年)五月,明英宗动工修葺东岳庙。同年八月,修缮完成。完工后,明英宗朱祁镇亲自撰写《御制东岳庙碑》,将前殿改名岱岳殿,供奉东岳山神,后殿改名育德殿,为东岳大帝及东岳淑明后的神寝。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乾清宫太监偶因疾感,祷于东岳庙,不久后痊愈。他见庙宇颓圮,乃出资命御马监太监张暹、卢鼎等整修庙宇。同年八月,动工修缮,于同年十一月完工,将大殿、后宫、东西配殿廊庑各殿及神像、祭器整饬一新。又见庙外居民嘈杂,遂建影壁一座,摒除亵秽;还在东廊开凿水井,以济行人之渴;续建庙前东西房十九间交与东岳庙道士收管,勒石立碑,作《崇整岳帝司神修蕞续基碑记》。
隆庆三年(1569年),京都善士雷洪、余和、王盘、王敏,督工雷清等领众捐资重修东岳大帝、七十六司等神像。
隆庆四年(1570年),神像修复完工,立碑《东岳庙重新圣像碑记》。
万历三年(1575年),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因笃信佛道,将自己膏沐钱捐出,率领万历皇帝朱翊钧、朱翊钧的弟弟潞王朱翊镠、公主及诸宫御中贵各捐资重修东岳庙,命宫内掌事大太监冯保择内臣廉干者负责监工。
万历四年(1576年),修缮告成,张居正撰文《敕修东岳庙碑记》。
万历十三年(1585年),李太后诚献岱宗宝殿前大香炉,更换了七十六司前所有的香炉。明神宗甚至在泰山南麓为母亲李太后修建祠堂,永远奉祀泰山之神。
万历二十年(1592年),明神宗在梦中见到东岳大帝,以为神赐,当即下令整饬庙宇。不但在寝殿左右加筑了配殿,在殿后添建了后罩楼,而且添置了庙门前的东西两座过街碑楼,额曰“宏仁锡福”“灵岳崇祠”,工期用了整整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