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版画是运用各种纸质材料做版材,经过多种手段加工制作印刷的版画。纸版画的制作方法多样,有剪贴、刀刻、笔划、缕孔,甚至用手撕、揉折;并可以制作凸版、凹版、孔版和综合版等,表现空间非常大;印刷颜色可用单色、套色;颜料可用油性、水性和粉性;技法有前面学过的拓印法,还有漏印法、捺印法等。材料不同,具体的步骤不同,但大致的是磨版、制作版、洗版、调墨、洗墨 。从印制上来分类,有黑白木刻、套色木刻和水印木刻三种。麻胶版画与木刻版画在刻印上是一样的,只是材料不同。铜版画是在涂有一层防腐蜡的铜版上用刀和针来刻画,再用酸性腐蚀液腐蚀,刻去防腐蜡处即成为凹线,印时将油墨滚压到凹线中并将凸处的油墨拭去,然后将纸铺上用滚筒滚压,使凹线中的油墨印到纸上,即制成一幅铜版画作品。石版画是在18世纪逊纳菲尔德发明的石印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版画艺术,先用含有油质的药墨在石版或特制的铅皮上作画,然后在版画上涂一层酸性阿拉伯树胶,印时将油墨滚上版面,药墨画过处接受油墨而未画过处排斥油墨,这样铺上纸再印即可显现药墨画的各种景物图象。 单色纸版画
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绘画种类之一 。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西方,16世纪的A.丢勒以铜版画和木版画复制钢笔画,到17世纪,伦勃朗则把铜版画从镂刻法发展到腐蚀方法,并进入到创作版画阶段。木刻版画进入创作版画阶段是在19世纪。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 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