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icide”(自杀)本是一个不及物动词,然而它却有个不合语法常规的用法——suicided(被自杀)。一个人“被自杀”,却没有施动者出现,仿佛他面对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深不可测的力量。1982年6月,意大利某银行行长被发现吊死在伦敦的桥下。所有证据都表明他是自杀,但外界却流传着关于他“被自杀”的阴谋,此案纠缠警方很多年,至今迷雾重重。在21世纪的中国,一系列具有同样构成方法的新词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中国网民在“捐款”、“就业”、“代表”等不及物动词或者形容词前加上“被”字,此种语法看似荒谬,却也恰恰以此嘲弄了“‘被’时代”的荒谬。 住房被小化
我们已经进入“被时代”,或者说,早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人感慨和无奈。从“被自杀”、“被自愿”、“被就业”……到“被通过”及“被订婚”,一路走来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如何”的,除了还没有想到的。 无可否认,这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被时代”。
进入“被时代”,无疑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因此这个词语一面世就引来了大讨论。新华网、腾讯网、网易等著名网站还发起了讨论。
“被时代”来临的根源是公民权利得不到主张。
从“被就业”到“被增长”,再到“被全勤”,广大网友惊呼“被时代”来临了,就像是在喊“狼来了”。从这些红极一时的“被”词语来看,“被时代”来临确实不是啥好事。作为“被××”的主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弱势的一方,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自身的权利遭到了强势一方的侵犯。所以说,“被时代”来临的根源是公民的权利得不到自由的主张,而公民自己又开始意识到应该争取这种权利。
“被时代”里,有人被“××”,就一定有人在对别人施以“××”。一方的权利得不到主张,被肆意侵犯,必定会有一方在压制别人享有权利,在侵犯别人的权利。比如“被全勤”,员工带薪休假的权利被无情剥夺了,而剥夺他们这种权利的,正是强势的单位、企业、工厂。再如“被就业”的大学生,他们在自己毫不知情,工作毫无着落的情况下“被就业”,正是学校方面弄虚作假,权力失范的结果。
“被××”实质上描述的是一种“受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一种弱势的权利受强势的权力任意玩弄的被动状态。
“被”字词红极一时,表现出的是公众对个体权利的无奈诉求。这是一种微妙的诉求转变,而公权力却未能明察,一如既往地“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只有等到媒体曝光了或者“网友曝”了,才忙不迭地出来澄清、公开或者叫停。
所以,要把“被时代”的“被主角”们从无奈和失落中拯救出来,首先就得归还他们本该享有的权利,其次就是约束和规范剥夺他们权利的强势一方的权力。既然劳动法白纸黑字规定了员工有休带薪年假的权利,为何用人单位却敢于屡屡不兑现,屡屡让自己的员工“被全勤”?他们违规以后为何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既然城镇职工的工资收入没有增长那么多,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有问题,为何被统计者不能要求统计部门公布他们的统计依据和统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