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三层语义解释:
作为力学概念的相互作用关系,即当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加作用力时,必然受到等值反向的反作用力[2]
指政策、措施等实施后产生的与初衷相悖的效果,如单边主义行动影响国际协作的案例
通过相反的作用力或影响抵消原有作用的过程,常见于机械制动等工程技术领域[1]
依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有三项核心特征:
同时产生且同时消失
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
作用在不同物体且性质相同[2]
该原理在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价值,如火箭推进系统通过燃料喷射产生的反作用力实现升空。2020年更新的释义文件特别强调该词语在汉语词汇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在政治经济领域呈现三种典型表现:
国际关系中制裁措施的负面效果:单边主义行动可能产生反作用
政策实施的逆向影响:如某国2018年推行的减税政策反而导致财政收入下降
社会管理的意外后果:过度监管可能抑制市场活力的案例研究
根据2025年法汉词典的20个应用实例,涉及外交、法律等领域的反作用现象占案例总数的70%。
在不同语种中呈现语义差异:
英语:counteraction侧重对抗性作用,counterproductive强调负面效果
法语:réaction多用于物理学术语境,contre-productif偏向社会效应描述
西班牙语:contraefecto包含预防性措施的逆向结果概念
2016年爱词霸词典数据显示,专业文献中采用reaction作为译名的频率达82%,而大众媒体更倾向使用counteraction[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