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东墙辟门置瓮城,瓮城南北28米,东西宽18米,黄土夯筑,基宽10米,残高4-8米,顶部残宽1-3米,夯层厚约20厘米,原有砖石,早年已被拆除。古城内部分荒芜,部分现为农田,地表散布着大量明代瓷器残片和砖瓦等。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嘉靖十五年(1536年),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后为兵部尚书)刘天和奉命治理三边军务。
他与中丞张文魁“同谋修铁柱泉城,周回四里许,高四寻有余,厚亦如之,城以卫泉,隍以卫城,工图永坚。设操守官领之,置兵一千五百名,马八十六匹,兼募土人守之”。城建成后,结束了170年来鞑靼部落和花马池民众为食盐和水草争战的历史。当年“水涌如柱,泉水甘洌,日饮数万骑弗涸”的局面今已不见,但泉水仍使百亩良田受益,居民饮水也依赖于此。
历史资料
管律 ,明代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人。正德进士,曾任刑科可给事中。嘉靖十九年(1540年)管律撰嘉靖《宁夏新志》,其中有管律本人撰《城铁柱泉碑》(又名《铁柱泉记》)一篇,记述了宁夏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铁柱泉和嘉靖十五年(1536年)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后官至兵部尚书的刘天和,主持修筑铁柱泉城的历史。今录于后。 铁柱泉古城
城铁柱泉碑(又名《铁柱泉记》)
(明)管律
去花马池之西南、武营之东南、小盐池之东北,均九十里交会之处,水涌甘冽,是为铁柱泉。日饮数万骑弗之涸。幅员数百里,又皆沃壤可耕之地。北虏入寇,往返必饮于兹‘是故散掠灵夏,长驱平巩,实深籍之。以其婴是患也,并沃壤为弃土百七十年矣。
嘉靖十有五年丙申,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松石刘公,奉圣天子命,制三边军务,乃躬涉诸边,意在悉关隘之夷险、城砦之虚实、兵马之强弱、道路之缓急,而画御戎之策,以授诸将。是故霜行藿食,弗避厥劳。至铁柱泉,驻瞻移时,喟然,谕诸将曰;“御戎上策,其在兹矣!可城之使虏绝饮,故不战自惫,何前哲弗于是是图哉?” 铁柱泉古城
维时巡抚宁夏右副都御史字川张公谋,与公乃协力襄之。即年秋七月丙申,按察事谭大夫誾,度垣墉,量厚高,计丈尺。镇守总兵官都督王效,率师徒具珍桢干,役鎲锸,人乐趋事,竞效乃力。越八月丁酉,城成。环四里许,高四寻有奇,而厚如之。城以卫泉,隍以卫城,工图永坚。
百七十年要害必争之地。一旦成巨防矣!置兵千五,兼募土人守之。设官操驭,皆检其才且能者。虑风雨不蔽之患,则给屋以居之。因地之利而利,则给田以耕之。草菜辟,禾黍茂,畜蓄蕃,弃于百七十年者,一旦大有资奕。其廨宇仓场,无一不备;宏纲细节,无一不举;炫观夺目,疑非草创之者。先时虏常内觇,河东诸堡为备甚勤。而必先之以食,虽翔价博易,犹虞弗济。泉既城,虏惮南牧,则戌减费省,籴之价既不能腾,实又招来无穷之益。是皆出于公之卓识特见而能乎。入所未能。